聚焦国家战略需求,增设交叉工程、智能感知工程、碳储科学与工程、密码科学与技术、生物育种科学等84种新本科专业;突出服务国家需求和注重实际贡献,探索代表性成果评价,落实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转化现金奖励政策,多元多维评价体系逐步确立……11月5日,国务院关于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大学和优势学科工作情况的报告提请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二次会议审议。7日,全国人大常委会举行联组会议,就该报告进行专题询问。
科技创新靠人才,人才培养靠教育。教育部部长怀进鹏表示:“我们将畅通教育科技人才良性循环,更好地发挥‘双一流’高校拔尖创新人才主阵地、基础研究主力军和国家重大科技突破策源地作用。”
对于拔尖创新人才如何培养的问题,怀进鹏表示,教育部已经确立以科技发展规律和国家战略需求为牵引的学科设置调整机制。
“在大学,学科设置调整基本决定了是在哪些方向作为培养人才的主渠道。我们将围绕国家战略和科技发展规律,面向关键领域探索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新模式。”怀进鹏介绍,通过双导师结合,培养学生在实践中解决问题的重要能力。教育部还在国家工程师培养过程中组建了40家国家工程师学院,通过国家工程师学院与产业界密切结合,校企共聘导师形成培养新机制、新方案。
“过去人才培养是以量取胜,现在专业发展更注重核心课程、核心实践能力。”在基础学科人才培养方面,怀进鹏表示,希望通过在基础学科宽口径、厚基础、长周期下培养未来拔尖创新人才,以适应未来生命科学、分子化学以及新的物理领域、材料领域的新突破。
目前,我国科技创新事业已经取得长足进步,产生了许多重大创新成果,但仍存在一些“卡脖子”技术问题。针对部分高校在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意识还不够强、支撑能力也比较薄弱、产学研结合不够紧密、成果转化效能还有所不足等问题,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金壮龙表示,科技创新人才、科研创新能力都是在项目攻关实战中培养起来的。
“工信部紧贴产业需求,今年开始建设国家卓越工程师实践基地;面向高校和企业,联合教育部实施7个急需高层次人才培养专项,不断造就规模宏大的产业科技创新后备力量。”金壮龙表示。
当前,我国在自主培养、吸引集聚高层次拔尖创新人才包括一流教师队伍、学术大师、领军人物、大国工匠等方面,数量总体相对不足。如何加强一流师资引育、完善教师队伍激励机制?
“坚持在国内‘育’和海外‘引’上双向发力,持续深化高校教师评价和薪酬激励等改革举措。”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部长王晓萍表示,要优化人才评价,持续推进高校教师系列职称制度改革,强化薪酬激励,推进高等学校、科研院所薪酬制度改革试点。优化中青年教师成长发展,以博士后制度为抓手,打造中青年教师选拔培养的平台载体;精心实施博士后重点项目,加大资助支持力度,瞄准国际科研前沿、关键核心技术等选拔培养拔尖创新青年人才。开辟高校海外引才绿色通道,在引才标准上突出顶尖性和独特性,对急需引进的紧缺高层次人才,可采取设置特设岗位的方式聘用。发挥外国专家项目牵引作用,依托高校优势特色学科,精准引进一批国际顶尖专家和具有高水平科研潜质的外国青年人才。促进国际人才交流合作,支持境外人才在高校任职。广泛组织交流活动,搭建专业化精准化的外国人才对接平台。
(记者 王金虎)
科技创新靠人才,人才培养靠教育。教育部部长怀进鹏表示:“我们将畅通教育科技人才良性循环,更好地发挥‘双一流’高校拔尖创新人才主阵地、基础研究主力军和国家重大科技突破策源地作用。”
对于拔尖创新人才如何培养的问题,怀进鹏表示,教育部已经确立以科技发展规律和国家战略需求为牵引的学科设置调整机制。
“在大学,学科设置调整基本决定了是在哪些方向作为培养人才的主渠道。我们将围绕国家战略和科技发展规律,面向关键领域探索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新模式。”怀进鹏介绍,通过双导师结合,培养学生在实践中解决问题的重要能力。教育部还在国家工程师培养过程中组建了40家国家工程师学院,通过国家工程师学院与产业界密切结合,校企共聘导师形成培养新机制、新方案。
“过去人才培养是以量取胜,现在专业发展更注重核心课程、核心实践能力。”在基础学科人才培养方面,怀进鹏表示,希望通过在基础学科宽口径、厚基础、长周期下培养未来拔尖创新人才,以适应未来生命科学、分子化学以及新的物理领域、材料领域的新突破。
目前,我国科技创新事业已经取得长足进步,产生了许多重大创新成果,但仍存在一些“卡脖子”技术问题。针对部分高校在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意识还不够强、支撑能力也比较薄弱、产学研结合不够紧密、成果转化效能还有所不足等问题,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金壮龙表示,科技创新人才、科研创新能力都是在项目攻关实战中培养起来的。
“工信部紧贴产业需求,今年开始建设国家卓越工程师实践基地;面向高校和企业,联合教育部实施7个急需高层次人才培养专项,不断造就规模宏大的产业科技创新后备力量。”金壮龙表示。
当前,我国在自主培养、吸引集聚高层次拔尖创新人才包括一流教师队伍、学术大师、领军人物、大国工匠等方面,数量总体相对不足。如何加强一流师资引育、完善教师队伍激励机制?
“坚持在国内‘育’和海外‘引’上双向发力,持续深化高校教师评价和薪酬激励等改革举措。”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部长王晓萍表示,要优化人才评价,持续推进高校教师系列职称制度改革,强化薪酬激励,推进高等学校、科研院所薪酬制度改革试点。优化中青年教师成长发展,以博士后制度为抓手,打造中青年教师选拔培养的平台载体;精心实施博士后重点项目,加大资助支持力度,瞄准国际科研前沿、关键核心技术等选拔培养拔尖创新青年人才。开辟高校海外引才绿色通道,在引才标准上突出顶尖性和独特性,对急需引进的紧缺高层次人才,可采取设置特设岗位的方式聘用。发挥外国专家项目牵引作用,依托高校优势特色学科,精准引进一批国际顶尖专家和具有高水平科研潜质的外国青年人才。促进国际人才交流合作,支持境外人才在高校任职。广泛组织交流活动,搭建专业化精准化的外国人才对接平台。
(记者 王金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