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北京4月3日电 (记者李依环)记者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获悉,今年春季学期,该校面向全校本科生开设了《人工智能导论》通识必修课。这是北航首门跨学院、跨学科教学单元的人工智能通识课程。
北航面向全校本科生开设《人工智能导论》通识必修课。校方供图
据悉,该课程2023年底启动筹备工作,历经系统性调研与多轮迭代。2024年3月,北航人工智能学院组织跨学科专家团队完成首版教学大纲论证,构建覆盖人工智能全知识链的课程体系。2025年春季学期,伴随自主编撰的《人工智能基础——从理论到实践》教材正式出版,课程面向全校本科一年级学生开放。
课程由24学时理论和16学时实验构成。其中,理论教学涵盖机器学习、计算机视觉、大语言模型等关键技术原理,融合脑神经科学认知基础与AI安全伦理研讨。实验教学则针对不同学科大类分层设计,文科通过新闻文本分类、翻译工具等案例分析理解技术应用,理工科侧重智能算法实现、自动驾驶策略生成等工程实践。
“这门课,我们目前按照4个专业大类来划分,每个大类在教学内容上进行了统一,同时对实验部分做了分类设计。比如航空航天大类很多实验题目跟飞机、月球车有关;理科大类的题目就与数学、物理相结合。”北航《人工智能导论》课程教师吴文峻表示,希望将来能够进一步丰富实验案例,让学生可以按照不同的专业方向和兴趣选择不同的案例。

北航面向全校本科生开设《人工智能导论》通识必修课。校方供图
据悉,该课程2023年底启动筹备工作,历经系统性调研与多轮迭代。2024年3月,北航人工智能学院组织跨学科专家团队完成首版教学大纲论证,构建覆盖人工智能全知识链的课程体系。2025年春季学期,伴随自主编撰的《人工智能基础——从理论到实践》教材正式出版,课程面向全校本科一年级学生开放。
课程由24学时理论和16学时实验构成。其中,理论教学涵盖机器学习、计算机视觉、大语言模型等关键技术原理,融合脑神经科学认知基础与AI安全伦理研讨。实验教学则针对不同学科大类分层设计,文科通过新闻文本分类、翻译工具等案例分析理解技术应用,理工科侧重智能算法实现、自动驾驶策略生成等工程实践。
“这门课,我们目前按照4个专业大类来划分,每个大类在教学内容上进行了统一,同时对实验部分做了分类设计。比如航空航天大类很多实验题目跟飞机、月球车有关;理科大类的题目就与数学、物理相结合。”北航《人工智能导论》课程教师吴文峻表示,希望将来能够进一步丰富实验案例,让学生可以按照不同的专业方向和兴趣选择不同的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