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职大:打好校行企协同创新“组合拳”

z

Administrator
Staff member
“近年来,作为教育部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优秀院校、江苏省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建设单位,扬州市职业大学紧扣高质量发展这条主线,围绕地方重点产业,完善科研创新机制,构筑多元赋能支持体系,持续服务地方产业发展。”日前,扬州市职业大学(以下简称“扬州职大”)党委书记马顺圣在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说。

记者了解到,扬州职大聚焦江苏省和扬州市的产业特色,在学科设置上突出智能制造、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能源等地方重点产业需求,发挥高校技术技能特色优势,扛起科技创新聚智赋能的职教担当,助力扬州产业高质量发展。

构建科技成果转化机制

如何破解职业院校教师科研信心不足的难题,以此推动重大成果转移转化?马顺圣说:“我们从提升意识、构建体系、完善制度、加强管控、聚焦重点、强调转化等方面入手,出台和修订了相关管理办法,充分激发科研人员的创新活力。”

在有组织科研方面,扬州职大成立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领导小组,负责科技成果转化重大事项决策,并下设成果转化与推广应用办公室。该校还设立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引导基金,每年拨出专项经费,用于成果评估、鉴定、可行性论证、项目孵化和奖励等工作。

“我们在职称评审、绩效考核、岗位竞聘等方面把重心转到科技成果转化上,鼓励教师开展项目攻关、技术开发和应用研究。”扬州职大校长周春光说。

如今,扬州职大建立了多级多轮论证体系,形成项目全流程激励机制,并实施常态化“明月湖智库”学术论坛,营造科研创新的良好氛围。

在学校政策的持续推动下,扬州职大的科技成果转化已显现成效。不久前,扬州职大教师姚海滨取得的“一种基于机器视觉的碟形弹簧三维尺寸自动测量系统及其测量方法”发明专利,在扬州核威碟形弹簧制造有限公司应用推广,直接经济效益达200万元。

与区域产业发展同向同行

如何破解职业院校科研服务能力不足,打好校行企协同创新“组合拳”?“扬州职大突出问题导向,瞄准区域产业需求,转变协同创新方式,加快创新平台建设,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助力地方发展新质生产力。”周春光说。

近年来,该校抢抓扬州“产业科创名城”发展机遇,探索“聚点—连线—拓面—筑体”的科技服务运行模式,使高校科技成果转化运用与区域产业发展同向同行、共生共荣。

周春光介绍,近年来,扬州职大联合市科技局、市委人才办组建“科创助航”特派团,作为“科创旗手”走进企业生产一线开展科技服务。

同时,扬州职大紧密对接扬州产业发展规划,以人才链为牵引,推动高校研发成果从“实验室”走向“应用场”。例如,扬州职大朱亚东博士团队与扬州海通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合作研发的高精度转台伺服控制系统,能够实现高效人机交互,解决精密分度和精准定位问题,提高了转台伺服系统的可靠性和集成度。

扬州职大还注重优化科研创新布局,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在产业、行业、企业、职业、专业实现联动共振。迄今,该校与多家企业共建了8个产业学院,获批工业和信息化部“专精特新”产业学院称号。

此外,扬州职大还以“高质量人才培育、高水平科学研究、高效能社会服务”为方向,打造相互依存、休戚与共的“产—科—教”命运共同体,以技术开发和专利成果转化驱动区域产业转型升级。

“我们通过‘引教入企’‘引企入教’,打造‘学创工坊’,鼓励学生进行专利创造研发,让科教融汇不断走深走实。”马顺圣说。2年来,扬州职大大学生知识产权相关项目累计获得投融资390万元。由学生组成的扬州职大稻麦周年机械化科技攻关小组,在精准播栽与病虫草绿色防控等领域开展技术攻关和创新技术示范应用。3年来,为当地农户累计增收粮食7万吨,增加经济效益2.6亿元。

“扬州职大将进一步探索转化风险分担、创投孵化、成果交易、人才共享等方面的新机制,为推动扬州高质量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马顺圣说。(实习记者 夏天一 通讯员 吴书安)
 
Back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