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温习主席讲过的中秘故事|秘鲁一家人的中国情缘

  • Thread starter Thread starter z
  • Start date Start date

z

Administrator
Staff member
“人生乐在相知心。”跨越山海,中国和秘鲁友好交往源远流长。

  2016年11月,习近平主席应邀赴秘鲁出席亚太经合组织第二十四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并对秘鲁进行国事访问。在秘鲁国会发表题为《同舟共济、扬帆远航,共创中拉关系美好未来》的重要演讲时,习近平主席提及两位秘鲁朋友。其中之一,就是已故秘鲁作家、记者安东尼奥·阿尔塞。

2657488336347639871.jpg

  2016年11月21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秘鲁国会发表题为《同舟共济、扬帆远航,共创中拉关系美好未来》的重要演讲。新华社记者 鞠 鹏摄​

  当时,正通过网络观看习近平主席发表演讲的洛德斯·费尔南德斯·埃斯基韦尔热泪盈眶。“我的父亲是一个简单而谦逊的人。中国国家主席肯定了他多年来为加强秘中人民之间的友谊所做的工作,我感到很荣幸。”她说,父亲与中国的联系及对中国和中国文化的热爱可以追溯到父亲的青年时代。

  阿尔塞曾在中国生活、工作48年,是中秘外交关系建立的推动者之一。年轻时,阿尔塞很喜欢位于秘鲁北部的昌昌古城。这座存在于印加文明之前的城市,是南美洲最古老的城市之一。在阿尔塞看来,昌昌的发音很像“Changcheng”,也就是长城,那时他就希望未来有一天能去中国。上世纪60年代起,一直关注社会主义中国发展变化的阿尔塞作为记者,多次受邀赴中国采访报道,还曾受到毛泽东、周恩来等中国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为秘中两国政党和民间团体的互访活动,以及人文交流和友好城市之间的合作等做了大量工作。

  “我曾问父亲,中国给你带来了什么?他是这样回答的:当我第一次来到这个国家时,中国还很贫困,但拥有克服困难的勇气和毅力。中国依靠自己的努力获得解放,一定能在未来发挥引领作用。五千年文化与科技发展进步支撑着中国成为下个世纪的领导力量。”埃斯基韦尔说。

  1967年,再次来到中国的阿尔塞选择留在当时的北京广播电台工作。1970年,他的女儿梅梅在北京出生,然而不幸的是,才几个月大时,梅梅罹患败血病,生命垂危。周恩来总理知道这一情况后,立即指示医学专家对她进行救治,中国人民解放军迅速组织战士赶往医院献血,梅梅最终转危为安。“我是秘鲁人,但内心里我觉得自己是中国人。我要感谢中国给了我第二次生命。”对于中国战士当年的救命之恩,梅梅感恩至今。如今,她追随着父亲的脚步,在秘鲁从事着推动秘中友好的事业。

  2011年,在中秘建交40周年之际,由阿尔塞撰写,用中文、英文、西班牙文3种文字编写说明的画册《到永恒的纪念碑——长城和马丘比丘》正式出版。在这本画册中,阿尔塞用拉美人熟悉的方式,形象描述长城的宏伟:“要想对这一浩大工程形成一个概念,不妨设想,顺着安第斯山脉那蜿蜒起伏的峰峦兴建一个从哥伦比亚绵延到巴塔哥尼亚、宽6至10米、高20米以上的巨大砖石工程……”

1706380389940256123.jpg

  位于秘鲁库斯科的马丘比丘遗址。本报记者 张朋辉 摄​

  秘鲁是中国在太平洋对岸的“邻居”。中秘亲如一家的友好情谊早已在两国人民心中生根发芽。像阿尔塞一家与中国结缘这样的感人故事还有很多,它们都是中秘人民深情厚谊的生动写照。

  策划:田俊荣、马小宁、刘晓鹏

  统筹:杨学博、姜赟、裴广江、王恬

  协调:李翔、王新萍、梁昌杰、刘慧

  文字:杨一

  编辑:朱笑熺、邝西曦、王玉琳

  校对:朱利

  责任编辑:朱笑熺
 
Back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