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博物馆响起大笑声(环球走笔)

z

Administrator
Staff member
“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在德国柏林画廊美术馆,当笔者正安静地欣赏荷兰绘画名家弗兰斯·哈尔斯的代表作时,身后突然响起此起彼伏的大笑声。

  这样失礼的行为,在本该安静的艺术场馆尤显突兀,引起了所有人的注意。满是疑惑的参观者还没来得及上前制止,手中就拿到了一纸“大笑说明”,看过后全都哈哈大笑起来。原来,这是馆方为此次展览安排的快闪活动,主题就是让笑声在展厅内响起。

  作为17世纪荷兰现实主义画派的奠基人,哈尔斯改写了肖像画庄严肃穆的传统法则,笔下的人物充满欢乐而开朗的情绪,他尤其善于描绘微笑转为大笑的微妙时刻。了解了这一背景,再细看手中的“大笑说明”,不禁豁然开朗:“在哈尔斯生活的年代,笑被视为缺乏教养的表现,会降低画作中人物的权威感及阶级性。幸运的是,我们如今对这件事的看法截然不同。当您看到展厅中哈尔斯这些带着笑的画作时,您也会露出笑容,甚至开怀大笑吗?目视画中人的笑,您是否也有情感共鸣?常言道,欢笑是人与人之间最短的纽带。艺术亦如此:欢笑和艺术都具备触动人心、唤醒情感以及联通彼此的能力。祝您与哈尔斯的画中人联通彼此,一起欢笑。”

  在笑声中,画中人与观众产生了穿越时空的联系。柏林画廊为哈尔斯“定制”的快闪活动构思巧妙,甚至在“打破常规”的手法上都与画家相似。身临其境哈哈大笑一番,人们对哈尔斯及其作品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

  在全球化与技术革命的影响下,博物馆不再只是传统的收藏和展示空间,更在成为未来的创建角色。2025年国际博物馆日主题为“快速变化社会中的博物馆未来”,无疑是对这一潮流的呼应。1759年1月15日,大英博物馆成为世界上第一座正式对公众开放的博物馆,并通过举办展览为公众提供文化和教育服务。200多年后,随着社交媒体兴起和人工智能时代开启,传统展陈模式越发难以满足公众多元需求,未免有陈旧、无趣之感。特别是在这个信息爆炸、注意力稀缺的时代,博物馆等文化机构如何创造不可替代的价值?

  事实上,文化体验和社交属性,正成为年轻人选择博物馆的重要原因,也成为推动博物馆发展转型的关键力量。要实现博物馆传承文化、教育大众的功能,除了“物的陈列”,更要有“人的连接”。类似的博物馆创新案例并不鲜见。荷兰国立博物馆为第一千万名参观者安排了一场别致的活动:在伦勃朗的名作《夜巡》前睡一晚,还附赠葡萄酒;2024年巴黎奥运会期间,以印象派作品著称的奥赛美术馆与一家民宿平台合作抽奖,幸运中奖者可以入住奥赛博物馆钟楼内改建的卧室,以绝佳视角观看奥运会。深度沉浸的交互式体验,也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博物馆和艺术空间中,梵高、达利、莫奈、弗里达等艺术家的数字主题秀在全球备受追捧。各地博物馆都在通过多样的创新,吸引更多习惯通过手机看世界的新世代受众走入展馆。

  积极因应变化,博物馆尝试用新理念、新技术为观众带来更好的体验与收获。无论是柏林画廊里响起的笑声,还是摆在伦勃朗《夜巡》前的席梦思床,或是人工智能赋能下“活”起来的画家与画作,都预示了未来的博物馆在创新模式与重塑传统方面的无限可能。


  《 人民日报 》( 2025年05月19日 16 版)
 
Back
Top